IGPI上海董事长总经理 沼田俊介
“创⇒作⇒造”的重新定义
制造业中创造附加价值的流程,也就是在创(产品企划)⇒作(开发/设计)⇒造(制造)的流程中,当前最受到数字化影响的是”造”的环节。在企业内部,通过活用AI进行自主优化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加速,优化工作将跨越企业的壁垒,也就是生产现场的标准化将被快速推进。就如同便利店一样,制造业的世界也会变成,无论你走到哪里,一些特定的制造工序都会以相同的方式来进行。对于”造”的环节,由于数字化,附加价值更多得由IT来实现,更进一步优化工序设计,是否能做到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也包括通过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来完成设计,这将成为胜负的关键。
另一方面,关于最上游”创”的环节,在短期内需要依赖人类创造力的要素还会继续存在。根据AI专家的说法,即使是当前AI的实力,如果让它分析过去10年汽车销售数据(车型、价格、购车人属性等),大概有80%的可能性可以设计出一款畅销的车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突然出现诸如六个轮子的车或者双层车等崭新的想法,仅仅只是基于过往数据所延伸出来的最优预测。倾听市场的声音,利用本公司的技术将新产品推向市场,这个领域仍然是人类继续掌控的。问题是中间”作”的环节,需要将上游模拟信息转换为下游数字工序的能力,在这里人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将来,这个原本已经很复杂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去推进工序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还需要去应对熟练工AI等新时代的产物。面对这些新的变化,必须要去探讨和磋商的要素会大幅增加,这个过程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构建产品架构的过程中,很多公司已经在思考,这与本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否相匹配,核心零部件的通用化是否在被推进,与供应商之间的角力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思考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还会从哪些部分需要“寻求平衡点※1”,哪些部分需要进行产品/业务组合,这两个角度进一步推进设计。但是在将来,这个原本已经很复杂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去推进工序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还需要去应对熟练工AI等新时代的产物。面对这些新的变化,必须要去探讨和磋商的要素会大幅增加,这个过程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1寻求平衡点:参与讨论的各方拿出各自掌握的信息,通过磋商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沟通和管理方式
“寻求平衡点×产品/业务组合”中选择恰当的侧重点
例如,电子器件公司专注于自己”创”的部分,”作”的部分主要以模块化架构模式进行,将”造”的部分彻底开放化,或者最大限度的活用EMS,成为一家设计公司,这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打法。另外,那些针对大型产品,完全按订单生产・单品承接的厂商,依然需要很强的寻求平衡点能力,在封闭的世界中继续战斗也是可行的。但是,大多数的厂商会在两者之间,也就是必须明确定义高附加价值的领域和旨在彻底降低成本的产品/业务组合领域,并从竞争优势的角度重新调整侧重关系。
“制造什么产品、加上在哪里盈利”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如果将价值链延伸覆盖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服务产业化”的打法也会进入我们的视野。日本小松的KOMTRAX通过将工程机械的使用情况彻底可视化,将客户的信贷以及维护成本的削减等需求作为服务模式来开展业务,从而实现了盈利基础的强化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事实上仍有很多公司将现场服务部门定位为成本中心。今后更好的活用IoT,就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哪些地方是能够盈利的进行探讨,我们认为仍然可能孕育出很多创新。这是一个越快收集并储存数据,才可能取得胜利的世界,立即行动起来很重要。
持续强健腰腿
归根结底, 当前AI和IoT的普及所带来变化的本质就在于”制造的可视化”,我们认为作为前提要素,可视化1.0 ~ 3.0就是制造业的腰腿(基本功)。
可视化1.0:收益的可视化
产品和零部件种类数量的增加,产销网点的全球化,使集团内公司间交易流动和交易结构变得复杂,打通业务、客户和产品轴的收益管理变得越来越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理清”哪个网点・客户・产品是挣钱的(不挣钱的)”,推进建立可以做出正确决策的机制。
流程的可视化(2.0)
在从产品企划到概念设计、基础设计的流程中,经常能看到缺乏上下游部门间的沟通,各部门只关注自己的工作,以传水桶模式传递工作成果,而且会发生没有很好进行传递的情况。即使在同一阶段,机械・电气・软件间的整合也很困难,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开发部门一直处于疲惫状态。在活用了AI的世界中,因为模拟转数字会变得更加高度化,至少得进行梳理,使流程本身畅通无阻,建立一种不会引起不必要返工的机制。
客户需求的可视化(3.0)
在整个制造流程中需要将客户需求翻译成通用语言。营销方愿意倾听客户的任何需求,开发方倾向于搭载许多功能,生产方寻求可以便于制造的设计,三者容易变得同床异梦。将客户需求转换成产品规格和产品构成,使之变成通用语言,推进建立使流程可以走得通的结构。
毫无疑问,由于AI、IoT、数据量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可视化1.0到3.0将变得更加高度化、复杂化、快速化。这些内容与细分行业无关,具有普遍性且可以反映出制造业的本质,是制造业的腰腿。我们处在可视化的哪个阶段,首先需要明确这个,只有不断提高基础实力,才有可能获得通往数字革命胜利之路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