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PI上海董事长总经理 沼田俊介
在本系列中,我们将紧跟下一代汽车产业将要发生的重大变化,从①环保(电动化、排放限值等)、②信息化/共享化(车联网、共享出行)、③智能化(先进安全、自动驾驶),这三个视角出发,分析汽车行业的竞争环境的变化趋势。并为大家解析,在重大变革期中,如何生存并最终取得胜利。
首先,在①环保(电动化、排放限值等)方面,由于各国的实际状况,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各汽车OEM厂商的应对措施存在差异,局势混乱。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各家企业必须要进行哪些思考?本文将就此话题与大家进行分享。
1. 应对环保要求的方向性及各公司的对策
到目前为止,由于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并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每个国家的大型汽车OEM厂商都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并深度参与了诸如汽车相关税收、排放限值等行业规则的制定工作。但是,为了保护大气臭氧层,从1970年美国的《马斯基法案》(Muskie Act,清洁空气法)开始,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限制开始变得严格。通过这部环保法案,对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等排放量进行了限制,没有达到排放标准的汽车,在法案开始执行后,就不再被允许进行销售了。在这之后,深受大气污染困扰的洛杉矶市实施了加州ZEV强制法规(Zero Emission Vehicle,零排放车辆),此法规进一步加速推动了各国在环保方面的工作。
但是,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与发展前景,目前并无确切的定论。我们来看一下预测①和预测②,事实上在普及速度和最终占比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图1)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环保要求存在差异,汽车排放标准和测量方法也不同。各汽车OEM厂商,在应对环保要求方面也存在不同做法,这些差异对电动汽车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前,各汽车OEM厂商都紧盯着各国汽车排放限值实施时间表,以探讨自己公司发动机的(环保)性能是否能达到要求。不能达到的话,如何提高性能指标(追加设备,或挖掘发动机本身的潜力等)?是否可以投入到相应市场进行销售?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各国应对环保要求的方向性,并探讨5年后、10年后自己公司产品性能是否能够符合更加严格的标准?如果无法达标的话,那就需要决策是否需要向市场投入更具环保性能的产品,诸如P-HEV和BEV的新能源汽车,并从商品性和业务经济性的角度对这些决策进行探讨。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汽车OEM厂商需要决定以哪些市场(北美、中国、欧洲、亚洲等)作为主战场进行战斗,在不同市场中,对应的时间轴和方向性都会有所不同。(图2)产生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各家公司都需要一边思考如何在市场上发挥自身产品的特点,竞争对手的动向是怎么样的,一边研究如何应对环保要求并制定方针。
俯瞰整个汽车产业结构,对上述几个问题,一起去思考一下。根据各国市场的不同,应对环保要求的方针(市场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各汽车OEM厂商来说,根据投入市场车型的定位和商品性,应对市场需求的方法和时间轴都会是不同的。
应对方法和时间轴如果不同,那么就需要判断内燃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在市场中到底可以留存下来多少,或者根据外部环境(电池价格的下跌、充电桩覆盖率大幅提升等)和内部环境(商品性和碳排放权配额等)的变化,判断是否需要向市场投入新能源汽车(P-HEV、BEV等)。
根据各公司自身的战术和技术实力,进一步升级内燃机,使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继续保持较高比例,以此存活下去,也是可行的做法之一。
在广泛的汽车产业中,跟随着汽车OEM厂商应对环保要求的方向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生产零部件的工厂,以及生产线相关联的设备・机械厂商们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为了应对环保要求,动力总成如果发生变化,动力总成的零部件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零部件结构发生变化的话,就会进一步影响生产零部件的设备、机器、工具和治具夹具/模具。
2. 为应对环保要求所产生的变化,各市场参与者必需探讨的领域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汽车产业中的每个参与者应该如何去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了应对环保要求所产生的),应该从什么样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图3)
汽车OEM厂商
相对于公司现有的产品阵容,接下去要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应该如何制定时间轴,使用什么样的动力总成,就非常重要了。
在未来,针对当前相对涉足较少的新能源汽车(诸如P-HEV、BEV),是应该作为现有产品线的延长?还是像特斯拉那样,以速度、快乐、最安全、高端的品牌形象去吸引消费者,在一个全新的类别里面创造出新的附加价值,作为新的卖点呢?在这个问题中,产品策划尤为重要。
如果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有很大的不同,而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环保要求被动改变动力总成,那么作为汽车的构成,包括车身、底盘、座舱等,其设计开发方案,必须要考虑的要素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汽车零部件厂商
在汽车市场中,自己公司开发・制造的零部件,在今后的汽车市场中如何进行定位,是必需准确把握的问题。是努力帮助汽车OEM厂商应对环保要求,提高附加价值,因此将符合环保要求的零部件作为核心产品去进行开发呢?还是说,因为自己公司的产品对环保的贡献度较小,所以将原本种类繁多的零部件进行集约化・标准化,让产品变得通用化,以减少汽车OEM厂商就在此部分的研发负担呢?
另外,各汽车OEM厂商的应对方向也各有不同。被称为超级供应商的大型汽车零部件厂商,由于其向许多汽车OEM厂商提供零部件,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够准确捕捉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往往就足够了。但是,对仅仅只为一部分汽车OEM厂商提供产品的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来说,他们的主要客户常常局限于几家汽车OEM厂商,所以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方向性的话,客户的需求和自己公司的竞争力之间可能就会产生GAP。
可以提升性能的重要零部件与普通零部件相比,对其竞争力的需求肯定是不同的。对于可以提升性能的零部件,升级性能的方向和汽车OEM厂商的技术路线图的方向是否吻合?对于性能的影响度到底大不大?还有就是,是否可以满足关联的零部件和功能的要求…?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也有推进通用化,进行整合和集约化的零部件。这种情况下,产品的经济性就成为了多数客户的要求。在此情况下,要么就像超级供应商那样,提供经济性高且价格低的通用产品,要么做一些超级供应商不会去做的(零部件),在保留一定调整能力的同时,提高产品的经济性。零部件所需要的竞争力也变得不同了。
设备・机械厂商
在需要应对环保要求的大环境下,设备・机械厂商可能会率先受到电动化的影响,其受到的影响可能也是最大的。为应对环保要求,今后某些汽车的生产量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工厂和生产线将会被整合。生产线进行整合后,还需要继续生产一定数量的零部件,也会被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因此,需要投资对整合后的生产线进行优化。但是在这最后的投资后,产线所生产的零部件本身并没有再升级的需求,因此生产设备也不会再被升级,就这样一直被使用下去。在此情况下,对于设备・机械厂商来说,原本一定周期就会产生的设备更新以及新设备导入的商机,可能将不再出现了。
另外,如果是可以进一步提升汽车性能的零部件,就必须要明确这些零部件将如何被升级,将会在什么样的产品中被使用。那么,对于机械设备,其最重要特性是具备通用性,以应对各种各样的场景?还是需要在特殊的加工领域具有竞争力(加工精度、复杂加工、难削材加工等)?亦或是为了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因此特别强调生产效率?所需要具备的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3. 愈发重要的制造能力
今后,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建立制造能力上的优势,明确自己公司在价值链的哪一部分必须具备竞争力,将变得非常重要。
比方说,如果像欧州的汽车OEM那样,希望利用有限的资源,制造出大量有魅力的产品投入市场的话,那么为了有效率地生产出许多产品,在最大限度优化共通价值的同时,还有必要明确在哪些点上能够体现出产品的个别价值,从而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日系汽车OEM的强项是在开发上“寻求平衡点”*1的能力,到目前为止都是将此能力用于各个产品的优化,今后需要将此能力升级为企业整体的组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同步明确公司内外部战略,自己公司做什么,委托合作公司做什么)。
※1寻求平衡点:参与讨论的各方拿出各自掌握的信息,通过磋商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沟通和管理方式
今后,由于需要应对环保要求,预计电池组(Battery cell)的生产厂商和关联的零部件・材料厂商(诸如电极材料)的产能将进一步扩大。对于这些厂商来讲,“可扩展性(scalability)”作为制造能力中的一环,就变得非常重要。仅仅只是扩大生产规模并不能实现“可扩展性”。首先需要在扩大订单量的同时,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开发效率)。在此基础上,稳定QCD,实现生产扩大。企业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制造业整体的组织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扩展性”。
4. 自己公司的致胜模式
自己公司的产品定位如果发生了变化,那么到目前为止,自己公司的致胜模式还能够继续成立吗?是否有必要重新构建新的致胜模式?我们有必要重新制定主战场的战术。
最近,在车载锂电池领域,会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来应对环保要求所带来的变化。许多电池厂商一边提升EV锂电池的产品性能,诸如输出密度(加速性能)、能量密度(续航距离),一边扩充新的型号,推动业务扩张。
大型电机厂商的话,会活用自身所具备的制造能力(可扩展性),以产品力和生产力作为主轴,判断电动汽车在指定地区的需求到底能增长多少?是否可以与汽车OEM厂商进行合作?按照自己公司的致胜模式,寻找可以进行协作的汽车OEM厂商,力争进一步拓展业务。
另外,也有一些公司发现,由于环保要求的变化,自己的产品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需要摸索出新的致胜模式。例如:在世界范围内(电动化)需求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变速箱巨头们还是判断,在向EV和FCV发展的市场过渡期中, HEV和P-HEV将成为主流。基于此判断,他们(为HEV和P-HEV)开发可以成为核心零部件的新型变速箱,使现有汽车的设计不至于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并促使更多汽车OEM厂商去生产保留内燃机的电动汽车。变速箱巨头们力争通过与以往的方法所不同的致胜模式,去渡过环保要求所带来的过渡期。
5. 最后
到目前为止,汽车产业从内燃机的诞生开始,性能逐步提升,并在车身方面不断打磨,提升舒适性、安全性等各项性能,从而使得产品不断进化。
为了应对电动化这样的巨变,虽然也有必要探讨各种产品的方向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从制造业整体去俯瞰整个业务,不局限于现有的产品,进一步去预判未来的需求变化,必须要去思考自己公司的业务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去应对挑战(行业共通的解法方案,还是自己公司独有的解决方案?)。还需要再进一步,从中长期去看,对企业来说,什么样的制造能力会变得重要?最终去判断,自己公司到目前为止所使用的致胜模式还是不是可以通用?致胜模式是不是必须要进行升级?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进行这样俯瞰型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